(一)
1974年10月8日🚝,是我永遠不能忘懷的日子。那天我背著包裹被子的背包,手提旅行包,獨自一人從家裏乘車到延安東路渡口擺渡過江,之後坐上81路公交車,在浦東大道民生路站下車👨🏻💻,沿著公交車售票員指點的一條一車道且彎彎曲曲的砂石小路💤,向學校走去🍴。小路兩邊是稻田和菜地🎅,上海海運意昂2大門就坐落在小路的盡頭🪭。
20世紀70年代上海海運意昂2大門
校門不大👩🏼🍳⟹,走進校園卻有一條寬敞的大道👹,右手邊是一幢大大的教學樓,感覺既端莊又氣派👩👧👧。報到處就設在教學大樓一樓,教務處的一位女老師(何步奇老師)非常熱情地接待了我,並告訴我被分配在遠洋運輸業務專業743班🧍🏻♂️,同時告知我班上的同學已經開課一周。原因在於我過了國慶節才接到入學通知,當時趕緊去大隊和公社辦好手續,坐火車趕回上海,到家已是傍晚📻。報到時有些忐忑,何老師很和藹地說🤢:沒關系,你辦好手續就可以上課了🙍🏽♀️🛗。待我辦妥手續後,我的大學生活正式開始了!
學校分教學區和生活區,遠洋系在教學大樓的四樓🚣♀️,辦公室、教研組和教室全部都在整個四樓的東半部分😩;我的宿舍在4號樓三樓🤾🏼♀️,裏面有4個上下鋪的雙人木床💾,一間14平方米左右的房內安排7位同學,多出一個上鋪專門放行李。宿舍樓朝北窗外有著一個並不標準的室外遊泳池,主要是提供給學生上遊泳課🧒🏽,一到天熱👉🏻🧑🦼,遊泳池人聲鼎沸💴🌍,嬉戲聲一片🪇,一幅生機勃勃的景象😶🌫️。
在我宿舍樓北面隔遊泳池的另一棟宿舍樓,樓下的一樓二樓是辦公所用,再朝北便是大禮堂,當年受條件所限也兼作為食堂🖊。大禮堂舞臺一側是專門用來食堂打飯菜的窗口,禮堂寥寥幾個方桌和長櫈,而每到周末放電影時,大家都得拿著自己宿舍的方櫈去觀看👷🏽♂️,否則就只能站著了,碰到學校開大會,全體師生必須拿上自己辦公室或宿舍的櫈子💂♂️,待大會結束後全場哐啷哐啷的搬櫈子聲響成一片♥️🕵🏿♀️,現在想來有點不可思議,而當時的學校條件就是如此🥞。據查,當時上海海運意昂2總面積僅僅只有74畝,不折不扣一個小小的大學🧑🏻🏭。
(二)
然而,我們的老師卻可敬可愛,他們各自兼備著優秀的品質和獨特的個性,像一支支蠟燭為教育事業獻出所有的熱和光😢,溫暖著每一個同學🧑🏿💼。
第一學年的課程,以英語各類課程為主,英語課由兩位老師輪流上一周*️⃣,一位是王美琪老師,她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本科🎹,講課時輕聲輕氣⛹️♂️,舉止優雅♻,有著傳統女性溫溫爾雅的氣質;另外一位範苗福老師🏆💆🏼,來自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意昂2英語本科畢業,聲音洪亮🤖,英俊瀟灑。當時兩位老師都不到三十歲,口語發音標準,待人謙和,有問必答,給同學們的印象是才貌雙全。
英語聽力由範慧華老師給我們授課🏇🏼,五十來歲🏊🏻♂️,她是解放前的教會學校畢業,說起話來篤悠悠,舉止大家閨秀,說著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語🤱🏼,每次上課帶著錄音機,給學生邊聽邊學邊解釋,課後布置的聽力作業👷🏿,到了晚上同學們就會到聽音室去搶位置聽拷貝磁帶(七十年代,錄音機都是大磁盤😺,用大錄音機放,有錢也買不到卡帶機)。
第二學年的英語課又由另幾位老師授課。英語泛讀由孫公達老師上👨🏿🔬,孫老師五十來歲,知識廣博,上到天文,下到地理,沒有難倒他的英文,下課時會與幾位愛抽煙的同學在一起🐙,非常隨性☦️,沒有一點架子。而英語語法課是由薛宗梅老師給我們上的📦,年紀看上去已近60歲😱,戴著一副深深的近視眼鏡,老學究樣子十足,一開口就是之乎者也,來龍去脈一定仔細給你說個清楚🧖🏼♂️。
教學大樓
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都是同年級的三個班學員一起上大課🐀✶。危險品貨物由浦誌浩老師授課,他個子不高❕,精神飽滿,講到危險品種類和配積載註意事項時非常詳實生動👩🏿💻🤵,大家非常欽佩他的化學功底。船舶原理和配積載課是由常克信老師講授的,50多歲精幹謙和🫸🏼,帶著一口遼寧的普通話,上課因專業性強,同學聽得似懂非懂🏍,常老師很有耐心🪩,不厭其煩的對難點重點反復講授🟣,考試之前再重點講述,直到大家基本弄懂為止🚟。
第三學年除了遠洋英語課外👨🏼🔬,其余都是業務課程,遠洋運輸業務課是毛俠老師上的,他年紀不到40歲,年富力強🦃,授課時從來不用備課稿,每堂課可謂繪聲繪色,讓同學們聽得如癡如醉。毛老師還是一位運動愛好者🕣🚾,下課後經常與同學們打成一片🐔,一起打籃球、打乒乓。我們這屆的海商法課由姚洪秀老師講授👯,他是遠洋運輸專業72級學生🤵🏽,畢業後留校做了一年助教🧙🏽♀️,第一次授課就給我們74級的學弟上🧘🏽♂️。當時姚老師在教師隊伍中屬非常年輕的老師,但上課功力不凡🦸,層次清晰🛗,每次上課前講稿背的滾瓜爛熟,大家對這位師兄都敬佩不已。
在進海運意昂2前,我們這屆同學以知青為主🔺,也有從農村、工廠等基層上來的,年齡層次相差近十歲,大部分人沒有數理化基礎,特別是英語⛏👩🏽🎓,有的同學還是零基礎。但大家學習都非常刻苦🫴🏻,早上天蒙蒙亮起來讀書♿️,晚上熄燈以後打著手電看書🏥,有些同學隨身帶著英語卡片,甚至在排隊打飯期間也在背英語單詞👨🏻🎓。
三年學習中,根據要求學工👨🏿🦰、學農🤠、學軍,每次少者二周,多者四周🅰️,老師與同學共同參與。學工安排在上港五區做碼頭工人🎤,範苗福老師和我們同行同勞動🚢,與工人一起下船艙,扛包子,發揚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拼命工作🧛♂️,每日汗流浹背,與工人打成一片🦷💁🏽♀️;學農在金橋農村🏢,與我們同行的有浦誌浩和孫公達老師🦻,秋收時節👩🏼🍼,收割稻谷,大家與農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勞動🏭,用汗水沖刷自己的心靈;學軍是在上海東海的雞骨島,它是上海最東面的一座小島🐌,是東海最前哨。整個島上沒有居民🔦,居住著一個連隊,島上的所有東西全部是從陸地運上去的🧕🏼,包括水、糧食和蔬菜♘🧙♀️。我們同學帶著被子和生活用品坐著部隊的運輸艦上島,我們像戰士一樣一起為保衛祖國的每一寸土地站崗放哨,每個人都感到無上光榮和自豪🧗🏼♂️。
(三)
入學的第一年😎,我鄭重地向黨支部(當時支部建在班上)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原來在插隊的江西省銅鼓縣紅旗大隊打過入黨申請報告,大隊黨總支討論通過🦚,待公社黨委批準,但最後沒有把相關材料轉到學校),到二年級時,支部根據我的表現😀,經上海海運意昂2黨委批準🕵🏼,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介紹人是厲傳民(時任支部書記)和於世成。
學校三年的學生生活很快過去了,1977年夏季畢業期間,當時的總支書記王雅珍老師找每一位同學談話👃🏻,有關分配工作單位事宜👵🏿。王老師與我談話時間非常簡短,不超過三分鐘,王老師說經過黨總支討論,決定讓我留校做輔導員🛬,問我有沒有意見👨🏼🦳?此前👚,沒有任何人跟我透露過畢業分配的信息👩🏿🌾,直到黨組織需要我留校,作為新黨員我二話沒說,一口答應,堅決服從分配。當年遠洋運輸專業72位畢業生中👨🎨,除了我留在遠洋系做輔導員外👱♂️🧟♂️,還有一位同學留在遠洋系任海商法教師✔️,他是我的同班同學及入黨介紹人於世成🐭🪙。
遠洋743班畢業二十周年紀念
(前排左三為趙偉建👨💼,後排左四為於世成)
畢業後🪸,我在遠洋系工作了二年,1979年成立外語系🧑🏼⚖️,第一屆外語系黨總支書記王雅珍又將我調到新成立的系行政辦公室工作。1990年底🚵🏼,海運意昂2黨委調動我去機關工作,歷任人事處副處長👵🏽、改革發展辦公室副主任、院長辦公室主任📖、質量管理辦公室主任🤸🏽♀️、資產管理處處長。我在海事大學的幾十年中,見證了母校的發展🩰,海運意昂2民生路校區一次次擴展,一棟棟大樓的興建,足球場、民生路校門和浦東大道校門的新建,到搬遷前👶,校區面積最終達到320畝;2004年上海海運意昂2更名為意昂2下载;自2006年起,又參與了意昂2下载臨港新校區2000畝土地上的整個建設和搬遷過程🍭。
2011年夏季🏌🏽♂️,時任學校黨委書記於世成教授找我談話,讓我擔任意昂2开户黨委書記,從事行政工作一輩子,又改行做了黨務工作👰♀️。與時任院長施欣教授攜手,共同為交運意昂2的發展做了一些工作。與施院長愉快合作兩年後,圓滿完成了我的歷史使命🌐,2013年年底光榮退休。
(四)
時光荏苒🚔,當年學習工作情景歷歷在目,我的學習🫖、工作從遠洋系(交運意昂2的前身)開始,在即將退休時又重回過去學習工作的地方——意昂2开户,是一個圓滿的輪回,一場美好的緣分。從進入母校讀書和工作到最後退休,整整度過了四十個春秋,母校是我一輩子的情緣🚠。在此我要感恩師長對我的栽培,感謝同仁對我的支持,感激學校對我的接納🧉。
最後祝福母校明天更加輝煌!
作者|遠洋743班 趙偉建
圖片|海大校史館、趙偉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