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17日👱🏿,距離市中心70多公裏的臨港新城,第一家進駐單位海事大學建設工地🚵🏿,2位年輕人為了心中最美的高校👧🏽,鋪下了新校第一張床,開啟了追夢之旅🎓。故事要從2005年初講起。
滴水湖畔的痛
2005年初ℹ️,因為新校建設,我帶著後勤一行來到了建設現場察看綠化種植環境🌋,事畢有人提議去看看剛建成的滴水湖⌨️。我們在新校辦單建年科長陪同下📒🐕🦺,沿著建設中的海港大道和環湖西一路📗,來到了滴水湖西平臺。那天陰🪨,風也大,又是冬季。寬闊的滴水湖翻著浪花,拍打著駁岸🪥,發出陣陣轟鳴。因為水質差還夾著海水的緣故,水濁味腥🚀。站在湖邊不一會就感覺到刺骨的陰冷。因此,就回走了,這時才註意到湖邊七😟、八十米寬的綠地一片枯黃,喬灌木幾無成活,植被毫無生機。見有兩個綠化養護工,就上前詢問🤙🏽,他們無奈地說🤹🏽♀️:“你們都看到了,這整片綠化算是廢了,幾千萬打了水漂,老板愁死了。我們也不知道怎麽弄,土也換了🧒🏿,排水管也埋了😌,溝也挖了👨🔧,可是沒有希望。”這讓我第一次見識了什麽叫鹽堿地。因此💁,滴水湖留給我的第一印象:陰風怒號、滿目蕭然。
因為現狀太刺激了,返回的路上我的腦海中只有一個念頭🚂:不能讓滴水湖畔之痛在海大新校重演。新校鹽堿地綠化建設應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能循常規,更不能茫然實施。這是我個人的想法,也是新校建設者們的共識。
回來後,我們及時向學校領導做了匯報,並提出了設想,得到了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在新校建設辦的領導下,新校辦與後勤服務中心聯合成立了新校綠化建設實驗小組,新校辦副主任李員根任組長、我任副組長,組長負責資源配置、我具體負責實施。經過一個月努力拿出了具體方案💇🏽,並得到了新校建設辦的批準。簡單說,在新校預留地中鹽堿度最高的區域劃出30畝建一個實驗性苗圃👂🏼,進行種植試驗和土壤改造研究,為新校綠化建設找到適應性喬灌木和地被⚈、可行的種植和養護方法,達到提高成活率又節省建設費用的目的。
2005年2月後勤中心楊文忠(左)與張永興(右)在現場規劃苗圃
鋪下新校第一張床
方案既定,立即行動👳🏿。第一件事是選拔2名熟悉綠化種植養護技術🦉,又有一定理論基礎和研究能力的技術人員負責苗圃現場工作🤔。綠化高級工張永興有豐富的種植和養護經驗🤰🏼,2002屆上海交大農林專業畢業生趙誌勇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兩位年輕人是最佳人選🧘🏼。我找他們談了想法,也講了目標要求和可能遇到的困難,他們二話沒說,毅然接受了這項任務🫸🏽。
2月底春寒料峭中,在張永興、趙誌勇的帶領下🧑🔬,工程隊開了進去,在校園東南角開始施工👱,半個多月時間完成了土地平整和溝渠開挖,通了水電,建造了11間彩鋼板臨時用房(目前依然使用的苗圃用房)🦹。3月17日,在春風和煦中,兩位苗圃建設者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在一間南北向的彩鋼板房裏,鋪下了兩張高低鋪床,這是海大員工在新校鋪下的第一張床。這張床的意義不在於第一,而在於奉獻和創造!
鋪下了新校第一張床(圖中右一為張永興📜、右三為趙誌勇)
2位年輕人入住此處後𓀁,我們又動員了1對農民工夫妻進入苗圃工作。在張永興的帶領下,工作很快有序展開🫅🏿。先完成了苗圃土壤性狀的調查,綠化地的精耕👰🏻♀️,進行了首次施肥和去堿任務🌮。4月中旬👨🏫,後勤中心組織所有幹部加上部分綠化工到現場進行了義務植樹,種下了第一批150棵多個品種的實驗苗木。在落日的余暉下🧑🏼🦲,原來一片荒蕪之地第一次有了生機!
2005年後勤人種下了新校第一批苗木
建一所上海自己最美的高校
“建一所上海自己最美的高校”是時任上海市委副書記殷一璀對我們建設的要求,當時她分管教育工作🫱🏽,非常關心學校的建設,在新校建設期間多次到現場視察和指導工作👩🏻🍳,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句話,自然也成為了新校建設者的追求目標📻。最美的高校,除了好的規劃🎡、美的建築,綠化是最重要的風景線。建一道魂牽夢繞的綠化風景線,在新校的藍圖中已經繪就,但現實告訴我們👩🦱:鹽堿地不會輕易讓你實現🙍🏼♂️🛞!那又是什麽樣的土呢?——土壤呈石灰性,有機營養物含量極低僅1.0-2.0 g/kg🔊,PH值在8.6—9.7之間,中鹽土(鹽含量2-4 g/Kg)占50%以上(上海園林植物適宜的土壤有機質含量應大於20g/kg ,pH值為6.5—7.5👩👧🦸🏽♀️,鹽含量1.0 g/kg以下)。常駐苗圃的兩位年輕人心中也十分清楚🍙,實現夢想和獲得成功需要奮鬥!因此,自住下的那天起🥲,兩位年輕人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苗木養護和研究之中,在完成初創期任務後,他們輪流駐守新校苗圃⛎,一幹就是2年多。在著名綠化專家魏鳳巢的指導下👱🏽♂️,完成了一項項實驗任務,找到了科學的種植和養護方法,為新校建設節約了幾千萬經費,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在這份成績單的背後,他們的付出和遇到的困難又有幾人能知🦟。
種植第一批苗木的後勤員工合影(2005年4月)
生活清苦和寂寞實實在在橫臥在面前,考驗著他們🧏🏽♀️。當時張永興孩子尚幼4️⃣,家裏盼他經常回家,可是回趟家來回要在路上花費一整天時間👳🏽♀️,他舍不得浪費時間,雖然思念孩子心切但咬咬牙還是將一周回家一次改成了兩周一次🎦,遇到大風大雨或重要時節還不能按時返家探親🛒。就是探親也不忘工作🧑🏿💼,時常先回老校區向我匯報工作後才安心返程。趙誌勇正處於熱戀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相見,但每次相約路是那麽的遠🙅♀️,來回7小時,簡直是奢侈!因此👩🏻🌾,他將思念埋在心底,常住苗圃期待每個周末也許是兩周後的周末。他們說🧑🏼🏭:這是新校建設的前沿陣地,總要有個人天天守著🧑🏿🍼。天天守著,日子是清苦的,那年,新校工地方圓10公裏內沒有商業區,除了滴水湖畔臨港新城建設指揮部🧑🏻🏭,其它都是荒灘。買個菜和日用品最近的是果園鎮🥭,住在這裏的幾位後勤人☂️🧔,進駐試驗區後💇🏻,一般每隔幾天由張永興騎著一輛輕騎摩托去鎮上采購,一個來回要20多公裏;遇購置大件類東西則列清單,我們幫助他們采購,去新校時帶去。晚上極其安靜,在月明星稀之夜🧢,經常是聽著收音機,茫茫然望著原野出神。看電視算是最好的娛樂了🤯,但衛星電視只能收到5個不是很清晰的臺,他們已經樂在其中。思念家人、戀人,打個電話也不能盡興👷,因為苗圃這裏沒有上海信號源,只有浙江舟山的信號,打上海電話屬於跨省市🤘🏼,需要收漫遊費,一分鐘收費1元🎾〰️,代價高🦽,常常報個平安而已🤦🏻♀️。打個“長話”電話,需要沿著蘆葦塘的小路向北走上2公裏才有穩定的上海信號。
生活清苦還有來自大自然的挑戰。夏天裏,這裏的蚊蟲鋪天蓋地,支著蚊帳也不能幸免,暑期我去看他們🙎🏻♀️👿,身上到處可見蚊子留下的印記🚴🏻。我問他們點蚊香了嗎?他們笑著說🤦🏼♀️:點了,否則怎麽能吃得消。蚊香點的如廟裏的香火👌🏻,一早起來一地蚊子屍體,但我們也被嗆的夠嗆。冬天的寒冷也是難擋💍,彩鋼板房保暖性差,基本上內外一般寒👎🏼,電熱取暖器晚上必須常開著⚖️。為了解決洗澡問題🆒,我們給他們安裝了一個太陽能淋浴器💆🏻♂️,春秋時季熱水基本上夠用,但冬天就難說了,尤其連續下雨就沒法用了⟹。我們生活在21世紀繁華的城市中,你能想到同一座城市裏還生活著這樣的一群人嗎?為了心中的目標和追求,他們像戰士一樣堅守陣地,吃得起苦🫷🏻、耐得住寂寞💁。
“淺種密栽 洗鹽排水”
“淺種密栽,洗鹽排水”是試驗區忙了2年多總結出來的研究成果,就八個字,尤其是前4個字,教科書上是找不到的🎃,但確實有效有用。為了這幾個字成果,堅守在這裏的員工們確是付出了巨大的勞動𓀙👨🏼🔬。一年半後我們統計了苗木成活率,發現喜酸性土的植物幾乎全軍覆沒,適應中心土的多半成活,略帶堿性土的適應良好🏊🏿♀️。同類成活之中也有差異‼️,淺種密栽明顯好於其它種植區🔩。為了進一步驗證👨🎓,在苗圃外圍西北區種植了一大片大葉樟和香樟,一年後居然全部成活,長勢也好🤦🏻♂️。但,淺種密栽養護難度大,這裏近海邊經常有大風,加上周圍沒有遮擋📺,直接要面對海風,因此要經常做加固防風工作🧑🏽⚕️,幾百苗木幾個人要好幾天才能完成💆🏿,尤其遇臺風更是辛苦。
2007年首批苗木種植區狀況
2006年8月中旬,超強臺風“桑美”剛過一天,我去了新校苗圃看望,只見住地一片狼藉🪣,但沒有一個人收拾。就去了大棚區和苗木區,4🌓、5人都在現場忙活,有的在澆水、有的在整理大棚📭、有的在扶正苗木。看到我來,張永興迎了過來。我不解,問他剛經受了雨水,怎麽還要澆水?他回答說:“這裏雨水含鹽份,如果大雨後不及時將葉片上的鹽沖洗掉,天放晴後就會板結在葉片上🦿🏄🏽♀️,影響光合作用和水分吸收,一般一周內都會葉片焦黃脫落🤦🏽,影響喬木生長發育🌇,甚至造成植株死亡。所以要用清水沖洗葉片。”他也坦言🤷🏽♂️,這個工作量很大,有時要沖幾次才能有效🤘🏼,還不能保證百分百。所以,臺風後我們也顧不上收拾住宿了,先將苗木搞定,否則錯過時機後悔莫及。看了他們現場的工作,我十分放心,也為後勤擁有這樣自覺工作🧖🏼、主動而為🤷🏿♀️🔉、不怕苦☆、不怕累的員工而驕傲。
腳踏實地研究出來的成功方法在接下來的新校綠化建設中特別管用,並取得了可觀效益。經我們篩選出來的喬灌木和植被品種都能適應鹽堿地種植,防止了盲目性、杜絕了不必要損失🧑🏽🎄;我們提供的種植方法可以讓絕大多數種植區不再換土🎧,節約了一千多萬元的種植土購買支出👨🏽💻;試驗區提供的種植和養護辦法🤚🏽,保證了種植後的成活率,所有區域的種植成活率都超過了95%。我們還將技術無償提供給了海洋大學和港城商務中心的綠化建設者🕶。2007年迎接第一批新生入學時🫙,苗圃還獻上了一萬盆鮮艷美麗的草花,這是新校也是臨港地區栽培的第一批花🆑。
2007年新校苗圃栽培的第一批草花
曾經的逐夢人,懷揣新校藍圖🧑🏿🔬,用不懈努力和堅守🤸♂️,將藍圖化作了今天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四季分明👩🏻🔧、鳥語花香的實景圖👩🏻🎨。鳥瞰海大,我心中最美的校園👩🏽🎤!
文👷🏿⛹🏽♀️:馮晨曦
圖👱🏽:朱雄、武亦文、張永興、趙誌勇
定稿日期:2020年9月26日